南冠君子窜遐荒的拼音
拼音 nán guān jūn zǐ cuàn xiá huāng
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
南冠君子窜遐荒上一句:
北阙圣人歌太康
南冠君子窜遐荒出自哪首诗?
唐代诗人 李白的《流夜郎闻酺不预》。
全诗原文:
北阙圣人歌太康,南冠君子窜遐荒。
汉酺闻奏钧天乐,愿得风吹到夜郎。
南冠君子窜遐荒的意思:
南冠的意思
⒈ 春秋 时 楚 人之冠。后泛指南方人之冠。
引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:“晋侯 观於军府,见 钟仪,问之曰:‘南冠而縶者,谁也?’有司对曰:‘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。’”
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陈灵公 与 孔寧、仪行父 南冠以如 夏 氏。”
韦昭 注:“南冠, 楚 冠也。”
柳亚子 《题曼殊·<说部>》诗:“乌騅不逝山难拔,却戴南冠作 楚 囚。”
宋 周密 《志雅堂杂钞·人事》:“陈石泉 自北归,有北人 陈参政 者饯之《木兰花慢》云:‘归人犹未老,喜依旧著南冠。’”
⒉ 借指囚犯。用 钟仪 事。
引唐 骆宾王 《在狱咏蝉》: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侵。”
宋 文天祥 《真州杂赋》诗:“十二男儿夜出关,晓来到处捉南冠。”
清 顾炎武 《赴东》诗之三:“未得诉中情,已就南冠縶。”
田汉 《南京狱中·赠陈同生》诗:“夜半呻吟杂啸歌,南冠何幸近名河。”
⒊ 借指南方人。化用 钟仪 典。
引北周 庾信 《率尔成咏》:“南冠今别 楚,荆 玉遂游 秦。”
南朝 陈 江总 《遇长安使寄裴尚书》诗:“北风尚嘶马,南冠独不归。”
君子的意思
⒈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。常与“小人”或“野人”对举。
引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无君子莫治野人,无野人莫养君子。”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农夫劳而君子养焉。”
高诱 注:“君子,国君。”
⒉ 泛指才德出众的人。
引《易·乾》:“九三,君子终日乾乾。”
汉 班固 《白虎通·号》:“或称君子何?道德之称也。君之为言羣也;子者丈夫之通称也。”
宋 王安石 《君子斋记》:“故天下之有德,通谓之君子。”
清 方文 《石桥怀与治》诗:“昔年居南邨,卜隣近君子。”
洪深 《少奶奶的扇子》第四幕:“我想世界上的人,也不能就分做两群:说这群是好,那群是坏;这群君子,那群小人。”
⒊ 旧时妻对夫之称。
引《诗·召南·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”
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曹世叔妻》:“进增父母之羞,退益君子之累。”
李贤 注:“君子,谓夫也。”
唐 李白 《古风》之二七:“焉得偶君子,共乘双飞鸞。”
清 孙枝蔚 《采莲曲》之一:“妾采莲,采莲寄君子。”
⒋ 指 春秋 越国 的君子军。参见“君子军”。
引《国语·吴语》:“﹝ 越王 ﹞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。”
韦昭 注:“私卒君子,王所亲近有志行者,犹 吴 所谓贤良, 齐 所谓士。”
明 梁辰鱼 《浣纱记·被擒》:“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,君子六千,直渡 太湖。”
⒌ 对人的尊称。犹言先生。
引《太平广记》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《异闻录·柳毅》:“夫人泣谓 毅 曰:‘骨肉受君子深恩,恨不得展媿戴,遂至睽别。’”
《武王伐纣平话》卷中:“姜尚 问曰:‘君子,尔何姓?’”
元 李寿卿 《伍员吹箫》第三折:“君子,你这等一个人,可被那厮欺负,我好是不平也。”
清 李渔 《蜃中楼·双订》:“我姊妹出来已久,恐家慈见疑,如今要返深闺,君子,请回去罢。”
⒍ 美酒。
引《类说》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《醉乡日月》:“凡酒……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。”
⒎ 竹之雅号。参见“君子竹”。
引宋 苏辙 《林笋复生》诗:“偶然雷雨一尺深,知为南园众君子。”
窜的意思
竄【午集下】【穴部】 康熙筆画:18画,部外筆画:13画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七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取亂切,
音爨。《說文》匿也,逃也。《周語》不窋自
于戎翟之閒。《前漢·蒯通傳》奉頭䑕竄。
又《廣韻》放也,誅也。《書·舜典》竄三苗于三危。
又藏也,隱也。《賈誼·弔屈原文》鸞鳳伏竄兮,鴟鴞翱翔。《晉語》可以竄惡。《註》隱也。
又《爾雅·釋詁》竄,微也。《疏》竄行之微也。《晉語》敏能竄謀。《註》微也。
又《史記·倉公傳》卽竄以藥,旋下病已。《註》竄,以藥薰之也。
又改易也。《韓愈詩》漬墨竄古史。
又《廣東新語》增城謂屋曰竄。
又《集韻》七丸切,爨平聲。入穴也。
又《韻會小補》誘人爲惡曰竄。俗曰攛掇。
又叶倉甸切,音茜。《蘇轍·中詩》江流日益深,民語漸以變。遙想彼中人,狀類麖鹿竄。
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取外切,音襊。亦逃也。
遐的意思
遐【酉集下】【辵部】 康熙筆画:16画,部外筆画:9画
《唐韻》胡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加切,音霞。《說文》遠也。《書·太甲》若陟遐必自邇。《楚辭·遠遊》氾容與而遐舉兮。
又與何通。《詩·小雅》遐不謂矣。
又《大雅》遐不作人。
又叶寒歌切,音何。《左思·魏都賦》閑居隘巷,室邇心遐。富仁寵義,職競弗羅。
又叶洪孤切,音胡。《揚子·太經》缺船跋車,其害不遐。
荒的意思
荒【申集上】【艸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6画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
呼光切,音肓。《說文》蕪也。一曰草掩地也。《周語》田疇荒蕪。《韓詩外傳》四穀不升謂之荒。《爾雅·釋天》果不熟爲荒。
又廢也。《書·蔡仲之命》無荒棄朕命。《傳》無廢棄我命。
又大也。《詩·周頌》天作高山,大王荒之。《書·益稷》惟荒度土功。《傳》大治度水土之功。
又《書·禹貢》五百里荒服。《爾雅·釋地》觚竹、北戸、西王母、日下,謂之四荒。
又掩也。《詩·周南》南有樛木,葛藟荒之。
又空也。《吳語》荒成不盟。
又蒙也。《禮·喪大記註》在旁曰帷,在上曰荒。
又《集韻》同慌。《楚辭·哀郢》荒忽其焉極。
又通肓。《史記·扁鵲列傳》搦髓腦揲荒。《註》荒,膏荒也。
又地名。《水經注》荒谷東岸有冶父城。《梁元帝·覽賦》夕瞻荒谷之寺。
又歲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大歲在己曰大荒落。
又姓,見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。